一、学校幼儿园抗震性能检测鉴定项目实例展示:
1 工程概况
该中学教学楼四层以下的楼层高度均为3.6m,局部五层的楼层高度为4.5m,整个教学楼中心结构的规格是:高14.4m,宽6.4米。教学楼各个教室的门的规格是:宽度是0.9m,高3.3m。各教室窗户规格:宽1m,高2.4m,和宽1.5米,高2.4 米。
教学楼平面布置示意图根据规定的郑州地区抗震设防地震烈度以及教学楼的具体情况得知该中学教学楼的抗震设防烈度应为7度;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为0.10倍的重力加速度。四楼的部分地方和五楼的全部是采用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砖混结构,承重砖墙为实心,楼屋面是在施工现场之模浇注的混凝土,扩展基础,即用于把墙或柱的荷载侧向扩展到土中,使之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的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大约于1995年建造,在2015年进行抗震鉴定进行加固改造。本工程采用中国科学研究院的PKPM 系列结构软件中PMCAD对该楼墙体进行承载力验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三层以下的地方的实心砖墙砌筑砂浆抗压强度均按照M5.0 进行计算,四层和五层按照M2.5计算,中的砖体的抗压强度参数设定为MU7.5。房屋整体依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根据楼、屋盖类别及横墙间距按刚性方案计算内力,楼屋面荷载按《设计要求和结构荷载规范》取值。
2 结构抗震鉴定
收集房屋的地质勘察报告、竣工图和工程验收文件等原始资料,必要时补充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全面检查和记录房屋基础、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的损坏部位、范围和程度。调查分析房屋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等抗震措施,复核抗震承载力。房屋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检测项目,应根据结构承载力验算的需要确定。根据《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以下简称《鉴定标准》),抗震鉴定方法分为两级,级鉴定以宏观控制和构造为主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级鉴定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房屋满足级抗震鉴定的各项要求时,房屋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否则应由第二级抗震鉴定做出判断。根据鉴定结果,对现有房屋整体抗震能力做出评定,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房屋,按有关技术标准提出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建议和抗震减灾对策,从而提高该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由于该该教学楼地震破坏后会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或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包括城市的重要生命线工程和人流密集的多层的大型公共等。根据《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及《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1.0.3条规定属于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应按照提高后的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即应按抗震设防烈度7 度确定抗震作用, 按8度采取抗震措施;由于该教学楼位于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根据《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第1.0.5条规定,该教学楼属B 类,按该标准规定的B 类抗震鉴定方法进行抗震鉴定。
3 鉴定依据
抗震鉴定依据如下:
(1)《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2)《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鉴定项目设计图纸;
(4)鉴定项目施工隐蔽资料;
(5)鉴定项目竣工验收资料;
(6)有关结构主体部分检测资料;
(7)有关部门对项目所在场地安全性鉴定报告;
(8)有关规范及有关部门相关文件。根据所获得的相关资料可知,地质勘查报告资料齐全;项目设计图纸齐全;竣工验收资料齐全;检测资料齐全;场地安全报告齐全。由以上可知:所鉴定项目资料齐全,可以资料为依据,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鉴定工作。
二、学校幼儿园抗震性能检测鉴定——该项目抗震鉴定:
1. 级鉴定
该中学教学楼形状是规则的几何体,结构上沿(4、5)、(9、10)轴设置的为适应温度变化而的伸缩缝,将整幢楼的结构拆分为两部分,即为四层的独立结构和五层的独立结构。这样该中学教学楼的楼梯刚好位于每个独立结构的边缘上,不符合抗震设计规范第7.1.7条。当无混凝土墙(柱)分隔的直段长度,120(或100)厚墙超过3.6m,180(或190)厚墙超过5m时,在该区间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现场检查该教学楼结果表明,三层以下的紧挨楼梯的墙壁两端都建造有混凝土构造柱以保证墙体的稳定,而紧挨四层和五层的楼梯的墙壁末端没有建造混凝土构造柱,从而导致该片纵墙在(4、10)轴位置无约束,形成自由端,这样就产生了墙体不稳定的可能性,该教学楼楼梯不是两端都有支撑的,而是一端埋在或者浇筑在支撑物上,另一端伸出挑出支撑物的梁搁置梯板,当地震发生时容易坍塌,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该中学教学楼一至四层楼层高度为3.6m,局部五层层高为4.5m。该中学教学楼的楼层总高度和楼层数满足《抗震鉴定标准》第5.3.1 条要求, 但五层层高为4.5m,抗震标准所要求的是4.0m,五层层高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教学楼的结构体系与墙体布置比较规范,并且满足抗震鉴定标准第5.3.3条要求。小墙厚要求的横向墙体的大间距为9.0m,满足《抗震鉴定标准》第5.3.3 条8 度抗震设防15m的要求。房屋的高度和宽度的比值为2.25,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第5.3.3 条8 度抗震设防“不宜超出2.0”的要求, 但满足7度抗震设防“不宜超出2.5”要求,需对此进行二级鉴定。墙体批构件现龄期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为6.2MPa,砂浆强度等级满足《抗震鉴定标准》第5.3.4条“砖墙体不应低于M2.5”。该教学楼每个教师的纵横墙均沿物外墙四周及部分内横墙设置的连续封闭的梁,即闭合梁圈,其目的是为了增强的整体刚度及墙身的稳定性。圈梁可以减少因基础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对物的不利影响及其所引起的墙身开裂。在抗震设防地区,利用圈梁加固墙身就显得更加必要。圈梁的布置符合《抗震鉴定标准》第5.3.5条要求。在所有的需要承重的门窗之间的墙壁,厚度小的地方是0.5m外墙边界到门窗边界的距离,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第5.3.10 条8度抗震设防时“不宜小于1.2m”的要求, 但外墙末端设有构造柱。
2、 第二级鉴定
对于符合一级鉴定要求的不进行二级鉴定,对于不符合一级鉴定要求的要进行第二级鉴定其是否满足抗震条件。第二级鉴定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按《标准》5.3.12-18条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依据计算结果,判定该物。
抗震承载力验算结果表明沿轴线纵横墙体中,大部分墙体的承载力均能抵抗该地区的地震作用。满足抗震要求。一到三层的屋顶角缝处由于施加于该结构上的水平力与其引起的水平位移的比值较大,这样就使得地震时的水平剪力大部分施加在该处,超大的水平剪力远远超过了角缝周围墙体的承载能力,造成断裂,需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加固。
3、抗震加固技术措施
根据上述鉴定结果,需对不满足条件的地方进行加固改善,以达到安全指标和抗震指标。对抗震验算不满足要求的一至三层墙角处得墙段,通过调整墙段两侧得门窗的大小及位置,使墙段的承重力发生转移趋于均匀化从而提高墙段总体相对刚度,进而使墙段承担的地震剪力的处理方法发生改变,这样便可以使得上述墙片抗震鉴定系数满足抗震要求。由于窗户的增高,需要对其加设护栏,保证学生的基本人身财产安全,达到安全指标。对一层(B)-(12-14) 楼板墙角处抗震验算不满足要求的地方,通过调整门框的位置,来改变墙段相对刚度从而减小墙段承担的地震剪力,达到抗震鉴定要求;对四、五层楼梯(E)轴纵墙端部不满足要求的地方通过增设混凝土构造柱,在楼梯间悬挑梁端部的底部建造支柱支撑起楼梯,从而达到安全指标和抗震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