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民生发展、服务政治外交大局等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9日,《“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提出了渔业五年促转型、十年出成效、十五年谋长远的总体思路。作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新使命,深圳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要求,利用优化整合后的海洋渔业管理平台,于2020年启动本次规划编制工作,主动谋求现代渔业的新发展之路。本规划是“十四五”期间深圳市渔业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规划,是新时代深圳渔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民生优先、开放共享、产城协调
《规划》提出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民生优先、开放共享、产城协调的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创新渔业经营模式,加强与深圳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的融合,提升现代渔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渔业经济发展的效益与质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实施海洋生态红线管理,通过新理念、新手段和新技术引导现代渔业绿色发展,加快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保障水产“菜篮子”供应,提高供给质量、拓展产品类型、丰富消费市场,推动渔业产业向交易、服务环节延伸,提升居民渔业获得感和民生幸福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深化渔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将渔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协调统筹渔业生产要素与城市整体功能、产业布局、空间形态的关系,促进渔与城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到2025年渔业经济总产值将达98亿元
根据《规划》,预期到2025年实现深圳现代渔业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科研实力大幅增强,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水产品供应保障能力与产品质量全面提高,渔业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渔业资源管理更加精细,渔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渔业对外合作拓展,渔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显著增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和示范区。
展望2035年,深圳现代渔业将进入成熟发展期,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的现代渔业产业集群,基础科研与成果转化能力全国,成为我国现代渔业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城市范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全面显现,水产品供给体系更加完善,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渔业消费体验中心;渔业文化软实力充分彰显,资源管理制度系统全面,在全球渔业合作中的角色更为突出,形成科学高效的渔业治理体系,成为我国现代渔业管理改革示范区、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创造型现代渔业之都。
《规划》提出,到2025年渔业经济总产值将达98亿元,将形成“六个产业集聚区、两个融合发展区、一个休闲体验区和一个研发试验区”的渔业产业空间格局。
六个产业集聚区,包括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大铲湾港区)、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深汕港区)、盐田现代渔业综合发展区、沙鱼涌现代渔业综合发展区、海吉星水产加工配送区和深汕现代化养殖示范区。以渔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为依托,引领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
两个融合发展区,包括海洋新城渔业融合发展区和坝光渔业融合发展区。依托现有海洋战略发展地区和海洋产业园区,促进现代渔业产业与海洋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一个休闲体验区,即大鹏湾海洋牧场休闲体验区,结合海洋牧场建设,布局各类新型渔业设施,开展资源修复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渔业休闲观光综合试点。
一个研发试验区,即龙岐湾渔业研发试验区,依托大鹏海洋产业园、渔业科研示范基地等,整合科研机构、平台等创新要素,打造综合型渔业科研试验基地和产业化平台。
七项主要任务
为保证发展规划的顺利执行,《发展规划》提出七项主要任务。要增强渔业产业竞争力传统产业可持续化更新联动特色产业新增长极培育,达成渔业产业聚集效应;完善优化水产品供给保障及质量,提升大湾区居民渔业获得感;通过系列丰富渔文化活动彰显现代渔业文化软实力;拓展国际合作以加强文化交流与人员交往,提高渔业国际开放度;完善监管制度,强调生态保护,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助力渔业设备改造升级,增强渔业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高渔业综合管理现代化水平。
深圳将建设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渔业产业联盟、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等一系列示范工程、区域性项目及市级重点工程,并加强工作统筹与实施监督、完善渔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扶持渔业发展,培育现代渔业相关人才、建设渔业专家库,为深圳渔业发展提供保障。
23个重点工程
(一)示范工程